1949到1964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 法国主要历史事件

1949到1964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

1966年3月9日(农历1966年2月18日),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1959年戴高乐出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他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主张西欧联合,摆脱美国的控制,放弃在美国主持和领导下的大西洋集团。为了与美国对抗,法国还加强了同欧洲国家的关系,同苏联东欧改善关系,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法美对抗不断加剧。1963年法国政府宣布大西洋舰队不受北约指挥。1964年召回了在北约海军司令部任职的全体法国军官。1966年3月9日,戴高乐至函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正式退出北约各军事机构,并宣布在7月之前撤回受北约指挥的全部法国军队,同时还取消了北约军用飞机在法国过境和降落的权利,限令美军及其基地在一年内撤出法国。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布鲁塞尔。

在冷战严重对峙的上世纪60年代,具有自主独立倾向的法国总统戴高乐毅然决然地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举世震惊,西方侧目。在退出之后,法国不再参加北约的军事委员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和核计划委员会,作为北约的成员,仍然参加北约的一些政治活动。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两个阵营,相应成立了“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美国通过北约来遏制苏联,控制欧洲,从而实现世界霸权,西欧通过北约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利益,整个世界形成了长达45年的“冷战”局面。

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后,不甘居人后,在法国推行“独立防务”“独立外交”,在欧洲推行“欧洲人的欧洲”,形成了事实上的“戴高乐主义”,触动了美国的奶酪,最终导致分歧日益加大,最终分道扬镳。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反映法美矛盾逐渐累积的过程。战后法国因为二战亡国的历史,逐步沦落为二流国家,在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的殖民体系在弱化,多次想获得美国的帮助,美国不仅不帮助,还多次挤压法国。在北约内部,法国多次极力争取建立美、英、法“铁三角”性质的三国理事会,遭到美英无情拒绝;美国毫不遮掩地重申“美国对北约的绝对领导地位”,与法国改革北约机制的设想相抵触。美国力图压制法国的核力量,引起了法国的愤慨。为此,法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抵制美国的作为。

1959年,法国宣布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指挥,外国核武器被要求撤出法国,交还美国在法空军基地;拒绝美国在法部署核武器;1962年,法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发展独立核力量;1963年,法国宣布大西洋舰队不再接受北约指挥......1966年,法国宣布所有法国军队脱离北约指挥体系,所有外国军队开始离开法国;7月1日,戴高乐正式通知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大国意识、独立意识是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主要原因。

法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强的民权意识的西方国家,曾经在历史上强势崛起、纵横驰骋,一直以大国自居,不甘心当二传手,不习惯听别人指挥,喜欢自己做“一把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与老大美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二战前,法国作为大国是国际秩序的和规则的制定者,加入北约后,处处受人限制,抹不开身子,感到很憋屈,心理落差比较大。上世纪60年代,法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掌握了核武器,国际地位上升,国际形象大为改善,有了与美国叫板的底气。戴高乐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加速了法国决裂的进程。戴高乐在回忆录中写道:“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法国都必须看得远、站得直;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法兰西民族已经习惯于做欧洲的巨人”。戴高乐也成为法兰西的英雄人物和法国的标志性人物。

法国在萨科当总统时期,又重新加入了北约,意味着法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没有超过美国,法国仍然处于美国的领导之下,其综合实力不可能摆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马克龙当政后,积极推行“戴高乐主义”,摆脱美国的控制,维护法国大国地位,提出建立独立的欧洲防务,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与德国争夺欧洲事务的领导权,声称北约已经“脑死亡”,看来,法国的离心倾向在加大,独立意识在增强,努力争取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